氮氣是一種化學上非常惰性的氣體,但不屬於惰性氣體。

N2

只有通過固氮它才進入氮循環,能夠被生物所利用。生物的胺基酸需要氮。

在技術上人們使用哈柏法將空氣中的氮加工為肥料。固氮與反硝化作用基本上互相抵消,對空氣中的氮的濃度沒有影響。

在深潛的過程中(潛水深度大於60米)壓縮空氣瓶中的氮會被氦代替,否則的話血液中溶的氮會導致氮麻醉。

外觀:氣體,液體及固體均為無色

40% Complete (success)
20% Complete
60% Complete (warning)
雙原子
80% Complete

地球充滿了空氣,包括你的腦袋,裡面也是氣體,摸不著的。

氧是一種重要的氧化劑,它使得空氣具有氧化的作用。

化學式

O2

體積比

20.942 %

質量比

23.135 %

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3]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4]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會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displaystyle {\ce {O2}}}{\displaystyle {\ce {O2}}})。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僅次於氮氣。[5]地球地殼中近一半(46.6%)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人類最早研究燃燒和空氣之間的關係,可追溯至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拜占庭的費隆所做的實驗。費隆在著作《氣動學》(希臘語:πνευματικά)中寫道,如果將點燃的蠟燭置於水中,再用瓶子蓋住蠟燭至水面,水面就會在瓶頸內上升。[12]費隆錯誤地推論,有一部分空氣經燃燒轉換成火元素,因此可以經玻璃中的小孔逃逸出去。過千年以後,李奧納多·達文西在費隆的基礎上又觀察到,燃燒和呼吸都會消耗部分空氣。
瑞典藥劑師卡爾·威廉·舍勒在1771至1772年間最早發現氧。他對氧化汞和不同硝酸鹽一同加熱,產生出氧氣。[18][5][13]舍勒把這種氣體產物稱為「火之氣」,因為它能支持燃燒過程。手稿《論空氣與火的化學》(德語:Chemische Abhandlung von der Luft und dem Feuer)記錄了這項發現,1775年寄往出版商,1777年出版。
約翰·道耳頓的原子理論主張,所有元素都是單原子物質,而在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數都呈最簡單的整數比。例如,道耳頓假定水的公式為HO(1個氫原子對1個氧原子),從而推論氧的原子量為氫的8倍。今天所知的實際數值約為16。[21]1805年,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和亞歷山大·馮·洪保德證明水是由兩份氫、一份氧所組成。事實上,氫氣和氧氣都是雙原子分子。1811年,阿莫迪歐·亞佛加厥利用這一點,通過亞佛加厥定律推導出水的正確成分。
雖然拉瓦節並沒有獨自發現氧氣,但他卻是對氧化過程進行量化實驗並正確解釋燃燒過程的第一人。[5]自1774起,他利用一系列實驗推翻了燃素說,又證明普利斯特里和舍勒所生成的物質是一種化學元素。

NASA的地球一分鐘-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除了造成地球暖化的議題之外,排放二氧化碳等設備,時常也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像是中國大陸的霾害,日本、韓國、台灣熱門的PM2.5議題,都是與我們身體健康直接相關的。

氬是一種惰性氣體。

  • all
  • 原子序
  • 天然含量
  • 同位素
  • 化合物

水蒸氣

按照空氣濕度的不同空氣中可以含0至4%體積比的水蒸氣。

地球大氣層的水蒸氣

氣態水是大氣很小但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約有99.99%是在對流層中。冷凝水蒸氣到液體或冰的階段主要由雲,雨,雪,霧,和其他沉澱物完成,而所有這些也是最重要的天氣要素。 霧和雲的形成,通過縮合周圍雲凝結核。若是在缺乏核的狀態,凝結只能發生在更低的溫度上。在持續凝結或沉積後,雲滴或雪花形成,並促成它們達到了臨界質量。

閃電產生

在閃電的產生中水蒸氣起到了關鍵作用。

通常,地球大氣層上的雲是真正的靜電發電機。但雲有大量的電能的直接決定因素是水蒸氣存在於本地系統的數額。 水蒸氣的數額將直接影響空氣的介電係數。在低濕度的狀態,靜電放電是快速、容易的。但在高濕度的狀態,靜電放電的發生次數減少。然而,介電係數和電容一起作用,可以生產出電壓兆瓦的閃電。[4]

外星的水蒸氣

光彩的彗星尾巴很大程度上來自水蒸氣。

接近太陽時,彗星上的許多冰昇華為一些反射陽光的蒸氣。天文學家可以從光的亮度推斷出彗星的水含量進而了解彗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明亮的尾巴在寒冷和遙遠的彗星上可能是以一氧化碳的形式昇華。 科學家研究火星後假設:如果水的運動與行星有關,那麽,它作爲蒸氣時亦然。大多數的水在火星上以冰的形式存在在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