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祭り/女兒節

雛祭(日語:雛祭り、ひなまつり)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人偶節、上巳節(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女兒節、桃花節、娃娃節。本來在農曆的三月初三,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曆3月3日。

日本平安時代受到中國唐朝上巳節(三月三)的「送厄船」和「曲水流觴」的風俗影響,人們用紙做成人形狀,表示自己身體不適便轉移到人形上,然後放入河流走。1544年的日本文獻上已經有記載關於三月份慶祝節日的情況,但並未提及女兒節,只提及了桃花酒、艾草粘糕等,直到1629年才開始出現在皇宮內,到17世紀後半才開始在坊間流行起來。現在日本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女兒節習俗,在當晚把各式各樣的人形娃娃隨著河裡漂流,祈求健康、平安。

盂蘭盆/中元節

盂蘭盆節來源於佛教儀式,在日語中稱為「お盆」(obon),是日語「盂蘭盆会」(urabone)的簡稱。「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被倒懸般的痛苦,而「盆」則指盛載供品的器皿,所以「盂蘭盆」有用器皿盛供品供奉佛僧,以救倒懸之苦的意思。相傳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得知亡母在餓鬼道中飽受飢餓之苦,於心不忍,便求助於佛陀。佛陀告知目連,若要救母於苦厄中,需於7月15日十方眾僧自我懺悔之日,將百味飲食等放於盆中,虔心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此舉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也可使亡世父母脫離苦海,福樂無邊,佛教徒皆可藉此機會報謝父母養育之恩。

對於日本人來說,盂蘭盆節是一年一度迎接祖先們的靈魂回家,供奉他們以示感謝的日子。傳統的日本盂蘭盆節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分別是13日的迎盆(迎え盆)、14~15日的盆供養(お盆の供養)和16日的送盆(送り盆)。13日傍晚時分,各家會點燃指引祖先靈魂回家的迎魂火(迎え火),然後在迎接靈魂用的「精靈棚」(「精靈」在日語中是靈魂的意思)上備好各類祭品。其中一類用黃瓜和茄子做的祭品稱為「精靈馬」,是指祖先靈魂往返時分別乘坐的馬和牛。根據地區不同,「精靈馬」所代表的意義也有不同,其中一種說法是黃瓜代表著步速飛快的馬兒,意指希望祖先快快回家。而茄子代表的是步速緩慢的牛兒,意指希望祖先緩緩歸去。14~15日是祖先靈魂留在家中的期間,除了要確保供奉的祭品齊全,還會組織家族成員一起去拜祭祖先。最後,16日各家會點燃送魂火(送り火),為祖先送行。

成人の日/成年禮

成人之日是日本節日之一,目的為向全國於該年度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表示祝福。明治維新前定於正月十五(即元宵節),日本廢除農曆後改為西曆1月15日,2000年起因快樂星期一制度施行而改定在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成人之日當日,市政府會為年滿20歲,或該年度將會踏入20歲的男女主持特別的成人禮儀式[註 1],並且頒發證書,表示他們從當日開始成為成年人,以後必須獨立生活、擔負起社會責任及義務。

日本相當重視成人之日,因此在這一日,日本人都會舉行祝賀儀式。以前,祝賀儀式大都在家裏舉辦,現在,不少人的成人禮都在公司、學校或者公共機關度過。在成人之日,年滿20歲的年青人的父母、同事、主管、同學、親戚和朋友都需要向他們祝賀及贈送禮品,而當事人亦需要表達感謝之意及發表其未來計劃及理想。除此以外,家人也會把禮品放在時間木盒,而它將會保持至少5年,最長時間為青年男女的兒女成為20歲後, 得由當年出席的所有成員(即青年人和他/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場下開啟。如果在特定時間內,任何人因健康(重病、意外)或婚姻理由(離婚、再婚)而確定不能出席,可以提早期限開啟。